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和全国中医药大会精神,定期梳理总结中医药研究成果,动态呈现中医药学术研究、创新成果的轨迹和趋势,充分发挥学术团体的学术引领作用,中华中医药学会组织开展了“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遴选工作,并于近日发布了2021年度中医药十大学术进展。我校共两项成果入选,分别是王琦院士和吴志生教授团队联合攻关的《生物传感AI算法融合的中医过敏/平和体质差异靶点科学解码》和刘存志教授团队的《电针改善术后肠麻痹的神经-免疫抗炎机制被初步揭示》。
王琦院士提出的体质辨识是实现慢病防治关口前移和“疾病共同预防”的重要抓手。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 - 欢迎您吴志生教授研究团队以临床真实世界样本为研究载体,创建了半导体材料芯片、人工智能新算法、分子对接以及斑马鱼生物模式的关键技术集成,首次实现了基于中医(过敏)体质的生物传感与人工智能算法技术融合;进一步提供了过敏体质和平和体质的差异化证据,以及过敏康干预前后过敏体质的差异化证据,首次实现了基于中医(过敏)体质的中药复方关键质量属性智慧辩识,为体质可分、体质可调提供新的科学证据。代表性成果于2021年9月在Biosensors and Bioelectronics上发表,获得授权发明专利3项。
刘存志教授研究团队首次较系统地揭示了电针刺激足三里穴改善术后肠麻痹的神经-免疫反应通路,证实电针抗炎作用具有穴位特异性和频率特异性,阐释了针灸理论“合治内府”的现代科学内涵。该研究还为针灸疗法融入围手术期的临床常规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促进传统针灸疗法与现代医学的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初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围手术期管理方案。相关学术论文于2021年2月在Theranostics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