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往矣 德泽犹存
钱超尘 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 - 欢迎您
任应秋(右)与钱超尘(左)
今年是任应秋先生诞辰100周年,怀念这样一位满腹经纶、德高望重的中医大师,对于鼓舞青年、培养贤才、步其芳躅、振兴中医,意义十分重大。
任老让我写传略
1983年1月《中国科技史料》编辑部来人请任应秋写一篇《传略》。任老让我写。任老说:“看看我的书,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上写。”他简要地介绍了他的生平事迹。我先后写了三稿,发表在《中国科技史料》第三期,题目是《任应秋教授的治学方法与学术成就》。
任老对我写的初稿认真修改,有的勾掉,有的补充,我拿着稿子到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请许嘉璐先生修改,两天后,许嘉璐把稿子交给我,他在任应秋说的“人勤春来早,人老益更坚”旁用铅笔写了这样几句话:“看到这两句话的人都说,这十个字正是任应秋当前精神的写照,也是党的关怀期望与任应秋心境的巧妙结合。祝愿他在这早来的春天里播下更多的种子,为民族、为时代收获更多的硕果。”
1985年第1期《北京中医学院学报》发表我和任应秋的两个女儿任廷革、任廷苏联名写的纪念文章,内容与《中国科技史料》发表的相同,题目仍然是《任应秋教授的治学方法与学术成就》,我在这篇文章的开头增加了下面一段文字,说明任应秋教授的离去给中医药事业造成的不可弥补的损失。
“历史往往有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当他健在的时候,人们或许还不能认识他在某一领域里具有的卓越价值和重要意义,而一当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人们才一下醒悟过来:他的永远离去,给这个领域造成的损失是多么巨大,以致在一个历史时期内无法弥补这一领域的空白。任应秋教授的离去,正是如此。任应秋教授学识渊博,集文、史、哲、医于一身,以执医为终身之业。他长于临床,而以著述与研究冠冕当代。他不以学者自限而终日伏案于窗下,而以振兴中医为己任,为此而奔走呼号。呜呼,斯人之陨,痛何如之!谨撰此文,以志哀思。”
任应秋教授弥留之际,对他的女儿说:“有人了解我的学术思想,找钱超尘。”当他的女儿把这话转告我时,我的眼泪忍不住扑簌簌滚落下来。
任应秋四岁时他的祖父请来清末秀才为他开蒙,11岁读《论语》《孟子》等,后来由家塾升到江津县国学专修馆,学习先秦两汉经史书籍。在国学专修馆读书时,每逢假期都与其兄一起到当时很有影响的今文经学家、小学家和中医文献学家廖平家拜访请教。廖平的治学精神方法对任应秋教授颇有影响。
任应秋20岁出川赴上海中国医学院深造,这是他生命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课余虔诚虚心为上海著名中医丁仲英等佐诊,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如曹颖甫善用经方起沉疴废疾,任应秋说:“曹颖甫是近代一个纯粹的经方家,凡从他学习的,多能以经方大剂起沉疴,愈废疾。”任应秋善用经方,与他早年从名师、受熏陶有明显关系。
任应秋好学深思,手不释卷。他不但是多产的著名中医理论家,同时也是一位疗效很好的临床家。他根据《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篇》第65、66、67、68条的理论,组成“豨莶至阳汤”“豨莶至阴汤”两方,治疗阴虚中风和阳虚中风,疗效很好。
任老指导我研究《内经》古韵
从《任应秋医论集》所引清代学者的著作中,可以看到他对清代以考据学为核心的学问十分重视。他阅读过顾炎武、江慎修、沈彤、戴震、段玉裁、钱大昕、王念孙、王引之、江有诰、顾尚之、孙诒让、俞樾、章太炎等学者的著作。我1972年11月进入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 - 欢迎您医古文教研室,对《内经》王冰本下了较多功夫,写了许多卡片,特别是看了《内经十讲》以后,找到了门径,把卡片整理成书,名为《内经语言研究》和《中医古籍训诂研究》两书。我写了《上古天真论古韵研究初稿》交给任应秋审阅指导,大约过了一周,任应秋给我写了一封信,详细指导我如何研究《内经》古韵。
我体会到任老希望我在上古音韵学与《内经》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不使这门濒于垂绝的学问中绝。在任应秋指导引领下,我对《内经》古韵研究投入较大力量。1986年由我主编的《古代汉语》第三册收入我写的上古音基础知识及其与《内经》的关系。1990年出版的《内经语言研究》列“音韵”专章总结《内经》古韵史并运用于校勘。1997年《黄帝内经太素研究》运用上古音韵学校勘《太素》《素问》《灵枢》讹字百余个,1998年至2002年写成《内经古韵研究》十余万字,目前仍在修改中。
2014年1月,北京社会科学联合会通过我申报的科研课题,主题是运用上古音韵学逐篇分析《灵枢经》的古音状况,并以通俗的语言说明学习掌握上古音韵学的方法与必读书目,同时对《伤寒论》《金匮要略》的押韵段落予以分析说明。我将以此向任老在天之灵汇报他对我的培育之恩。
...................................
百年任应秋 千秋中医魂
任应秋先生写给李济仁的隶书书法
两代师生缘
在求师问学的生涯中,我有两个遗憾,就是跟两位师爷没有面缘。一位是冯友兰先生,一位是任应秋先生。冯先生1990年仙逝,当时我正在编写《易学大辞典》,得到了冯先生的大弟子、北大教授朱伯崑先生的指导。当年特别想拜谒冯先生,无奈未果。至于任先生,更是遗憾。1984年我准备报考北京中医学院医古文研究生时,导师名字就写着任应秋、钱超尘两个人。可我1985年上学时,任先生已经驾鹤了。
相比起来,任应秋先生给我的印象更深。这是因为任先生和家父还有一段师生缘。家父李济仁1965年被安徽中医学院选派到北京参加全国内经研修班,这个班不仅仅研修《内经》,主要任务是要编撰《内经》教材。任先生是主讲教师之一,经常来班上做讲座和研讨。当时新中国中医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事业刚刚起步,作为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之本,教材的编撰自然是头等大事。这个班由北京中医学院主办,遴选了全国各中医学院《内经》课程教师参加,作为第一批拓荒者,他们后来都成为中医领域的佼佼者。这个班的负责人之一王玉川先生、还有几位成员班秀文先生和家父等在2009年被评选为首届“国医大师”。我的博士后导师王洪图先生当年也是这个班的学员兼秘书。
听家父讲,在《内经》教学及教材编撰问题上,当时可以说出现了两派观点,一派是偏于传统的,一派是偏于现代的。任先生当然是偏于传统的,他主张要在搞懂《内经》字词句的基础上理解《内经》的深刻含义,不能简单以西医学来比附或否定中医,不要为了赶时髦而肢解古义。而当时另一派则主张要运用西医学、现代科学知识大胆创新、大胆批判,该否定就要否定。两派观点虽交锋激烈,但不伤和气,彼此尊重。遗憾是不久“文革”开始,这部具有思想火花的开创性教材未能问世。
有幸的是,后来我成为钱超尘先生和王洪图先生的弟子。钱先生和王先生常常和我提到他们的老师任先生。每次提起,那种深深的情意都令人动容。钱超尘先生将任先生看成是指路恩师,王洪图先生生前每年都要去任先生墓地祭扫。
当代国学国医第一人
新中国中医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的历史,是绝对离不开“任应秋”这个名字的。任应秋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代中医学家、中医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家的杰出代表,其事迹和成就已经多有论述,此不赘言。这里只说一说任先生对国医与国学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的贡献和远见卓识。
可以说任先生是当代国学国医第一人。他四岁读私塾,后入江津国学专修馆攻读经学,受到经学大师廖季平的亲传。有14年的治经学经历,在经学、史学、子学以及训诂学、考据学、目录学等方面具有深厚的功力。
在长期的中医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实践中,任先生深深体会到学习中医、传承中医必须熟悉经史尤其是要掌握“小学”(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这个工具。他强调,要想学好中医必须突破古代语言文字关,他说:“文以载道,各种道,包括医道在内,总是要通过文字来表达的。文以治医,医以文传,中医就存在于浩瀚的中医典籍之中”。
中医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史上有一个著名的“五老上书”事件。那是1962年第一届中医院校本科生即将毕业前夕,时年49岁的任应秋与秦伯未、李重人、于道济、陈慎吾五位著名中医学家共同上书卫生部,指出中医学院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其中之一是强调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突破文字关,建议加强医古文教学。学中医要有相当的中文水平,这是钻研医学文献的基础。还要有二三年的诵读功夫。然而当时的中医学院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忽略了学生背诵和指导读书方法,学生没有练好基本功;加上高中生的古文程度差,医古文学时少,又未强调背诵,是以不可能突破文字关。
这一建议,对中医的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事业和中医学的传承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影响重大而深远。此后,任先生亲任医古文教研室主任。在他的不断倡导和努力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于1981年6月正式成立,任应秋被推举为研究会会长。
任应秋之所以强调医古文以及“小学”的学习,是要以“小学”为武器,抢救、整理大量中医古籍文献。他敏锐地意识到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卫生领导当局若不重视,迫不及待地把这一工作抓起来,估计10年以后要对中医工作进行整理,那时的难度将是不堪设想的”。建议立即成立中医文献整理出版委员会筹建中医出版机构,制定明确的近期和远期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工作。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校勘整理了《医学启源》《伤寒论》等,主编了《内经章句索引》《中医名著精华》《中医十大经典类编》等。
在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 - 欢迎您历史上,也可以说在新中国中医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的历史上,国学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经历了三个阶段、三代人。第一阶段从1962年任应秋等“五老上书”开始,第二阶段从1981年全国医古文研究会成立开始,第三阶段从2014年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 - 欢迎您国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成立开始。任应秋先生是国医国学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的开创者,无疑是第一代杰出代表,钱超尘先生是第二代代表。如今作为全国中医高等院校第一家国学院、中医药文化研究院,我们任重而道远。
农工支部的一面旗帜
农工党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 - 欢迎您支部是一个历史悠久、群星闪耀的支部。任应秋、陈慎吾、秦伯未、方鸣谦、祝谌予、刘渡舟、赵绍琴、刘弼臣、李庚韶、尉中民等著名中医学者,都是农工党的优秀党员,其中大部分被公认为中医届泰斗级人物,作为农工党的精英,有的担任农工党中央委员、全国政协委员,有的担任农工党北京市主委、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
作为农工党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 - 欢迎您支部的第一届主任委员,任应秋先生无疑是支部的旗帜和骄傲。任先生1955年加入农工党。听任先生的女儿、支部现任副主委任廷苏介绍,任先生虽然工作繁忙,但从来不会因为自己的工作而影响党派活动,工作再忙,农工党的活动都会积极组织和参加。任先生关注后学,注意在优秀青年学者中发展党员,并常常请青年教师到家中为他们讲学问、讲人生。这一点梁嵘老师每次提起都很感动、很激动。任廷苏年轻时经常跟着父亲参加支部活动,每每谈及都动情地说:“农工支部就像一个大家庭,支部活动像一次家庭聚会,党员们在一起交流思想,交流学术,谈古论今,其乐融融,温暖而和谐。”
任应秋先生曾担任第八届、第九届农工党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1981年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他积极参政议政,为中医药的发展建言献策。有一件事情令大家难以忘记。那是1982年春节,任先生应邀参加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的迎春茶会,受到李先念副主席接见,听到李先念副主席在迎春茶会上讲了一句“人勤春来早”的警句,随即对以下句“年老志益坚”,竟成一联。春节之晨,任老书以悬之座右,藉以自励。并撰写了一篇文章《人勤春来早,年老志益坚》,发表在农工中央主办的《前进论坛杂志》1982年第5期上。文中任老表达了对当时中医学界后继乏人乏术的深深的担忧,更表达了一个老中医工作者、一位优秀农工党员为振兴祖国中医事业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豪迈情怀。
百年任应秋,千秋中医魂!
...................................
人勤春来早 年老志益坚
梁嵘 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 - 欢迎您
任应秋与学生们
在筹备纪念任应秋百年诞辰会议时,我们传阅了任应秋1982年发表在农工《前进论坛》杂志上的《人勤春来早,年老志益坚》一文。此文为任老晚年的行为作了最好的注释。
文章的题目中有3个关键词,即勤、老、志。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因“老”而立“志”,因“志”而“勤”奋。
1978年,我作为一个工农兵学员,毕业后被分配到了任老任主任的各家学说教研室。当年共有6位毕业生到各家学说教研室,任老为大家安排了满满当当地学习。有一件事我印象十分深刻。那时,我们每天在办公室学习到晚上12点才回宿舍。有几天,因为比较集中的考试结束了,大家便有些松懈,晚上不到11点就回宿舍了。几天后,任老问我们:“我每天晚上11点出来散步,总要看看咱们教研室的窗户。这几天为什么灯不亮了呢?”这时我们才知道,不仅是我们晚上在学习,任老也工作到那么晚。
任老的办公室不大,办公桌的正对面,沿墙摆了一排书柜。书柜门上贴着他亲笔书写的“自强不息”四个毛笔字。字贴的不高,为的是坐在书桌前时,只要抬头就可以看到。那时我有些不解,立志是年轻人的事情,任老都学富五车了,为什么还要选这几个字作为座右铭呢?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能理解任老,特别是任老在《人勤春来早,年老志益坚》中写的“心里急如火煎”,是任老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任老一生读书多,明历史。李鸿章曾说,他当时所面对的中国正处在“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医同样也面对着这样一个局面,就是西医传入后,中医的与时俱进和现代化。而中医现代化的基础和起点,是整理中医药的古典著作。在此文中,任老说:“我国中医学现尚存一万余种古典医籍,少人过问,少人整理。……偌大数量的医学宝典,是中医学这个宝库里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这一代不整理,下一代人就很难整理了;即或将来有少数人能胜任整理工作,其难度会比我们要大得多。”年近70岁的任老看到了这一点,时间!时间!所以他心里急如火煎,所以他立志,要更加勤奋地工作。文章中所列举的古籍整理工作并不是他所做的全部,最重头的《中医各家学说》教材就在其中。在编写这部教材时,任老废寝忘食,师母把水果塞进他的嘴里,他都没有意识,良久含着不知咀嚼。
作为一名医学史研究者,任老深知自己的历史责任。所以,他除了著书立说,加快工作的步伐外,还积极履行一名农工党员和全国政协委员的职责,热心参与社会活动,满腔热忱地为中医发展建言献策。1982年4月,卫生部在衡阳市召开首次中国中医药医院和高等中医药院校建设工作会议,明确提出“突出中医特色,发挥中医药优势,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指导方针,任老是最积极的参与者。“衡阳会议”后,任老发出了“一定要保持和发扬中医特色”的急切呼声,他作为中国中医药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委员会的副主任,主持制定了中医理论整理研究的“前三”“后五”规划。所谓“前三”,指在1982年至1985年期间,抓好证候规范、疾病规范和急证临床研究三项工作,并确定了1982至1990年中医古籍整理出版规划。这些都是在衡阳会议后,任老对中医理论整理研究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过度的劳累击垮了任老的身体,但他不服输。手术后,清晨他就起床到学校的小花园做康复锻炼。一次我问任老,您做锻炼累吗?任老说:累,但是我要和这个病斗。我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1984年,我送任老去医院住院,我们师生共同观赏了夕阳西下的壮丽景观。那一抹夕阳尽情地燃烧,把半边天染得通红……
任老离开我们虽然已30年了,但我们觉得他仍然在我们的队伍里,我们秉承着他的心愿,不断地思索、开拓、前行。
转自中国中医药报微信(cntcm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