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国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与科研工作四十余年,在著名中医专家刘渡舟教授指导下完成硕士、博士学业,1988年获医学博士学位,为我国首批中医基础专业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现为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 - 欢迎您终身教授,中医临床基础专业博士生导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两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系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实验室——中医脏象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及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部重点实验室——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实验室主任、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 - 欢迎您原副校长,兼任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委员、中药品种保护委员会委员、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部科技委生物学部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博士学术研究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师协会理事、《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 - 欢迎您学报(临床版)》副主编。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北京市第四批名老中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首届百名杰出青年中医称号获得者。
博士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主持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部局级以上课题与国际合作课题十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部自然科学奖2项,北京市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中华中医药学会著作奖1项,北京市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成果奖三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研究、经方治疗常见病疑难病的研究、经方配伍规律与作用机理的研究。临床以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疾病、风湿类疾病见长。主编与参编著作、教材30余部,发表论文300余篇。
记者:
王校长,您好,您从事肝脏象理论研究多年,并且作为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对“基于“肝藏血主疏泄”的脏象理论”进行研究,请问肝脏象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如何?哪些古籍对肝脏象学说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王校长:
影响肝脏象理论发展的因素有很多,如临床经验的理论提升需求、新知识与新方法吸收等,都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为肝脏象理论发展提供了内容与方法的支撑。从理论构建方法分析,肝脏象理论的历史演变过程与阴阳五行学说发展同步。第一个时期是汉唐时期,阴阳、五行均为元气、精气,脏为库藏,肝脏由少阳、木气化生,功能为储藏少阳、木气,生化筋、爪、目、泪等由少阳、木气构成的器官与物质以及对抗外来邪气。代表医籍,如《黄帝内经》(后简称《内经》),系现存论述中医理论最早的医籍,也是肝脏象理论的起源;《黄帝内经太素》,唐初杨上善所著,是现存最早的《内经》版本,发展《内经》以来的五神脏理论,以隋唐儒、释、道三家哲学论证,认为肝的核心功能为舍魂,将“肝藏血,血舍魂”释为“血藏于肝以舍魂”。隋代《巢氏诸病源候论》,系统整理“肝病候”,首论肝脏象理论基本内容,次论病候、诊断、治疗;对后世影响甚大,其后的《千金方》《外台秘要》及宋代《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均以其为病症提纲。
第二个时期,宋明及清代中早期,阴阳是气、五行是质,生于太极、化生万物;肝气转为厥阴风木之气而内寄相火,化生气血、阴阳。宋代五运六气学说的推广,在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将《内经》中肝藏少阳之气,转为肝气即厥阴风木之气。元代朱震亨《格致余论》以《太极图说》论证相火,认为肝内寄相火、为阳主动;此说重构肾藏精理论,认为对于男子精液而言,肾为阴主静、肝中内寄相火主动,提出“司封藏者肾也,司疏泄者肝也”,启发后世创立肝主疏泄理论。明代张景岳《类经》以体象理论重新定义了脏象:“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脏不再只是库藏,而是在外之象的内在的体、性和理;又论命门学说,构建命门中含先天水火、各脏腑中生化后天气血的人体模式。此后,肝为厥阴风木、内寄相火而内含气血阴阳,相火疏泄的对象从男子精液扩展到水液、经水、二便,及至清代《临证指南医案》疏泄脾胃等。
第三个时期,从清末到当代,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阴阳、五行是事物与现象的本质属性,本质属性决定其功能特点,故肝属木主疏泄;又阴阳互根,故肝主藏血。明代命门说代替相火说,而清代晚期元气说替代命门学说。命门藏先天水火,诸脏化生后天的人体模式逐渐流行。脏的功能即脏气的功能,可分为阴阳,化为水火、气血,由水火、气血完成,其异常亦可通过调整其气血、水火、阴阳完成。如清末王泰林《西溪书屋夜话录》:“肝气、肝风、肝火,三者同出异名”“然内风多从火出,气有余便是火。”三者之中的演变关系中不再采用厥阴风木及相火说。民国时期,恽铁樵《群经见智录》提出“中医之五脏,非血肉之五脏”论,为中医学发展打开了新的空间。由此,脏腑“气化”说及脏腑气机理论得到大的发展。当代中国哲学将阴阳五行定义为对事物与现象本质属性的概括,而非具体事物;阴阳之间、五行之间的关系,只是分析原则或事物变化的本质规律。肝脏五行属木,木曰曲直,舒展畅达是肝气的特性,故而1971年bt365亚洲版体育在线 - 欢迎您的《中医基础理论:试用讲义》中“主疏泄”为肝脏的首要功能;又阴阳互根,气根于血,故藏血是肝第二功能。
总之,不同时期的阴阳五行说构建脏象理论,规定脏的含义及肝脏的功能,肝脏象理论与时偕行,处在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
记者:
王校长,经过您和您的团队多年研究,肝脏象理论的内涵是什么?其结构和学术特点为何?
王校长:
当代肝脏象理论系采用当代阴阳五行学说,整合新的医学、哲学知识,将广泛的肝脏疾病的临床实践进行理论提升而形成。其内容以“肝藏血主疏泄”为核心。1)肝主疏泄是由当代五行学说中木的特性推断的肝的首要功能。阴阳五行学说,当代的定义,阴阳五行均为属性,而非具体事物;阴阳之间、五行之间关系,只是分析原则或事物变化的本质规律,而非事物具体变化过程。五行是五种事物特性,五脏便是各行特性生命现象的本质,这是各脏的首要功能。如肝属木,木曰曲直,故疏畅条达的木的特性表现为肝的功能,就是肝主疏泄。2)阴阳,为一分为二的分析工具。可以具体化为结构与功能、物质与功能、本质与现象,以及中国古代哲学之形与气、体与用、体与象等多种二分的关系。表现在脏象学说上,每一脏具有特定功能的同时,需要具备相应的物质基础,肝藏血即是为肝主疏泄的物质基础。3)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关系,一般用肝体阴用阳来概括。这里的体、用指气、血。肝主疏泄是肝气疏畅全身气机,以确保其他脏器气机正常、通畅而不郁滞的功能。其实质是气的生命动力在脏腑功能上的体现。气机的升降出入是生命物质的基本运动形式。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每一个脏腑都有各自的气机运动,为各自的功能提供基本的动力;各脏腑相互依赖、相互支撑,构成人体整体的气机正常运动。所有功能都需要一脏为主、他脏支撑完成。如《素问》“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即保障气的正常出入人体,首先是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正常,其次,还需要其他脏腑功能的支撑。肝主疏泄,一方面需要其他脏腑功能支撑,如心火温煦、肾水滋养、脾土敦敷、肺气肃降,另一方面也为他脏功能提供支撑。肝主疏泄的功能,从气机角度分析,即是通过疏泄全身气机,以疏泄心气而畅达情志,疏泄脾胃以促进运化,疏泄肺气以促进宣降,疏泄肾精以完成生殖功能。
记者:
王校长,肝脏象理论在研究过程中采用何种方法来进行梳理?如何平衡古代文献和现代科学的关系?
王校长:
梳理古代文献,似易实难。长期以来,出于临床实用的目的而进行的中医学某个概念、理论或治法、方药的专题史或学术源流研究,普遍存在以今释古的问题。只有摆脱当代中医理论的干扰,才能发现古代文献原本的含义,才能构建一个有助于当代中医理论研究的学术史。为此,我们借鉴了法国思想体系史家创建的知识考古学。这个方法将文献类比为“沉寂无声”的文物,话语分析即类似考古学分析,透过文物之间位置关系以恢复历史原貌,透过在不同历史时期话语范围内分析陈述之间的外在的关系,以恢复、重构历史原本的思想与知识体系。这个方法的优点,是可以尽可能地排除后世理论对前代理论的干扰,防止以今释古。我们在研究中,通过对疏泄动力与对象的考察,发现《内经》中没有肝主疏泄理论,朱震亨“司疏泄者肝也”指的是相火对男子精液的疏泄,而当代中医肝主疏泄理论是肝气对气机的疏泄,并藉由气机疏泄全身的气血、水液、情志等物质或功能的正常运行。这个方法,可以很清楚地展示一个概念或理论演变的过程。
记者:
王校长,肝脏象理论的研究和中医药理论的发展有何联系?其现代科学基础是什么?肝脏象理论如何构建符合当代科学水平的理论体系?
王校长:
肝脏象理论的研究属于中医药理论发展的一部分,借鉴、并为其他中医理论研究提供知识与方法的支撑。以现代科学的视角、采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揭示肝脏象理论的科学实质与物质基础,这本身就是在将肝脏象理论构建为符合当代科学水平的理论体系。项目的研究结果,肝主疏泄功能中肝气保障全身气机畅达、不郁滞的作用,与应激(慢性、心理性)条件下的机体调控能力相关,体现在1个中枢(情感中枢)3个轴(脑血管轴、脑肠轴、脑性腺轴)的特定功能区域,特异性传导通路,特征性指标;肝主藏血与血量调节(包括肝、脾、肠系膜微循环系统)、血质调控(血糖、血脂、血红蛋白、凝血因子等生物活性因子)密切相关;疏泄是外在调控,藏血是内在物质基础,二者有共同的中枢、相关的特异性指标。
记者:
王校长,肝脏象理论研究的新模式是怎样的?如何将理论研究的结果运用于临床?
王校长:
这个项目的研究模式有三个特点,一是以学术发展史为基础进行肝脏象理论结构及其形成规律研究。学术发展史研究并不是以肝脏象理论的当代结构为基础去考察分析历代文献,简单构建当代肝脏象理论的线性发展史,从而证明其合理性。这种方法必然导致学术争议。在新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中探求其产生的知识、方法与实践的需求与支撑,才能描述出一个伴随中国医学及整个中国古代科学发展的肝脏象理论发展历史,澄清理论争议,明确当代肝脏象理论的性质与结构特点,为其临床效验机制及科学实质研究提供明确的方向。二是以临床效验机制为基础进行肝脏象理论实质与肝病的临床判别模式研究。以肝疏泄异常的典型疾病如肠易激综合症、高血压病、抑郁症以及肝硬化等为切入点,从宏观整体、局部及微观指标等三个层次设计临床观察方案,初步建立了这些疾病的肝主疏泄藏血功能异常状态(证候要素)的判别模式,为阐释其科学内涵提供一定依据。三是以方证互验为基本方法进行肝脏象科学实质的实验研究。通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构建及方剂反证,从动物实验的角度,通过对肝藏血主疏泄功能异常状态相关的动物模型研究,揭示肝藏血主疏泄的共性机制,阐释项目假说中肝藏血主疏泄生物网络关键通路及分子网络的科学内涵。
总之,本次肝脏象理论研究的三个创新点可以概括为:一是以学术发展史为基础,研究理论结构、阐释理论内涵;二是以宏观整体、局部及微观指标三个层面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从肝论治的效应与机制;三是从生理与病理两个纬度,借助人体观察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及方剂义叉反证系统研究的方法,从整体、器官、细胞、基因、分子等多个层面展开,以揭示肝藏血主疏泄的基本科学内涵。
毋庸置疑,现代中医临床环境,中西医并存,相互支撑。这项肝脏象理论研究以广泛的临床研究为基础,研究的目的虽然是肝脏象理论的实质与从肝论治疾病的效应机制,但是,从宏观整体、局部及微观指标等三个层次设计的临床研究方案,为验证中医从肝论治的科学性与正确性,为揭示从肝论治的效应机制都提供了很好的现代科研研究的依据。本次研究初步建立了以上几种疾病的肝主疏泄藏血功能异常状态(证候要素)的判别模式,揭示了多种养血疏肝方药治疗以上几种疾病的现代机制,因而,这项研究本身不仅是对中医临床研究模式的探索,其间产生的多项成果也将为以上几种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更为明确的研究方案、更加正确的治则治法,更加有效的治疗方药。尤其需要说明的理,以上的几种疾病,多是与心身医学相关的疾病,在当前社会竞争压力加大,身心相关疾病大幅增加的当代,本项研究的成果更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与社会意义。
综上,本项目的研究,可以说既系统考查了历史、总结了发展规律,又充分借助了现代科学的技术与方法;既以临床为最基本的出发点,又充分照顾到了当代中医理论发展的需要。遥承传统,紧接现代,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通约。个人认为,该项研究的成果,不仅对此项目本身以及肝脏象理论的发展以及与肝之疏泄、肝藏血失常相关的疾病的临床诊疗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而且对整个中医脏象理论以及中医整个理论体系的发展都有重要的示范价值。
(文章来源:世界中医药网)